轉載自中華民國八極拳協會網站
http://www.bajiquanassoc.com/baji/main.htm
文/加拿大國際槍士協會會長 郭肖波
一、前言
明朝時期邊患極多、用兵頻仍。但是部分將領的素質很高,武人能文者如戚繼光將軍,
文人能武的如唐順之將軍。兼以明朝軍備比以往各朝較為整齊劃一,所以軍事訓練比較能
講求武藝的提升。所以有明一代,不但刊行的兵書多,而且擺脫了以往兵書只論述戰略和
戰術的為將之道,而開創了注重戰技訓練的先河。
如果以戚繼光將軍在東南抗倭的操典《紀效新書》為例,我們可以發現其12 人一哨
的基本軍事單元裏就有4 名持大槍的士兵。占全員的30%,這還是把負責指揮的哨長與
不直接參戰的伙夫算在一起。而且這4 名持槍的士兵以其殺敵的能力。所以在《手臂錄·
槍法微言》裏說:『戚公鴛鴦陣每隊用十二人,惟槍手四人,名曰「殺手」。』1由此可見
大槍對於明朝軍隊戰力的重要性。軍隊裏對於大槍的重視,自然帶動了民間學習的風潮。
如明末志士,吳殳,為了報效國家而棄文習武。除了騎射而外,大槍就是他學習的主要科
目。
由是之故,在我們研究大槍技藝的時候就不得不對明朝時期的大槍技巧和訓練方法予
以特別的注意。本論文就是從明朝文獻裏分析其大槍的訓練方法,而經過實踐驗證以後提
出一個新的、更為有效的訓練方案。
二、有關大槍雙人訓練的古籍文獻
我國古籍文獻有關大槍的記載原本就很稀少。有關訓練的記載只有散見一些極為少數
的書籍裏。這裏選擇了《紀效新書》與《手臂錄》這兩本書分別代表了明朝大槍的軍事訓
練與民間訓練的大概的面貌。
(一) 《紀效新書》
《紀效新書》是明朝名將戚繼光將軍的著作。戚將軍以善於練兵、用兵著稱。這本
書就是他在東南沿海地區訓練抗倭軍隊時的操典。在浩瀚的古代兵書裏,此書記載的大槍
技巧和訓練方法最為詳盡。以其屬於軍事訓練,所以書內的大槍技巧非常實用;又以其訓
練對象的品類複雜,所以訓練方法講究簡單、易學、速效。在這本書裏雖然對於訓練的方
法著墨不多,但是足以勾勒其大概。
《紀效新書、紀效或問》裏對於大槍訓練的指導原則有如此的論述:『長槍,單人
用之,如圈串,是學手法;進退,是學步法、身法。除此複有所謂單舞者,皆是花法,不
可學也。需兩槍對較,一照批迎。切磋崩擠,著拿大小門圈串,按一字對戳一槍,每一字
經過,萬遍不失,字字對得過,乃為成藝,後方可隨意應敵,因敵制勝也。』2從這一段
的記載裏,我們注意到整個訓練分為單人訓練與雙人對練兩類。單人訓練著重在訓練手法
(熟悉技巧的運作)、身法及步法。文內也特別指明除了手法、身法和步法之外的單人訓
練都屬於無用的花法。由此訓練原則來看,單人的大槍套路練習就是不足取法的單舞花法
了。而對雙人訓練的部分,此書提出了原則性的訓練方針:
1.『一照批迎』:這裏? 明對練是按照約定的程式而實施,不是自由的對抗練習。這四
個字點明了雙人訓練的原則與方式。
2.『按一字對戳一槍』:這裏說的「字」可以是一個槍法技巧,也可以是一個槍法的應
用原則。熟悉與掌握技巧和原則就是雙人訓練的主要目的和內容。
3.『萬遍不失,字字對得過』:萬遍不失就是技巧的精熟程度;字字對得過則是訓練涵
蓋面的廣度。「精、廣」則是雙人訓練的要求標準。
4.『… 成藝後,方可隨意應敵,因敵制勝也』:這個指導方針是把雙人訓練從『一照批
迎』的階段提升到以勝負為評判、自由對抗的競賽訓練了。雙方可以自由的憑著自
我的對抗意志來採取制勝的手段。這一條說明了雙人對槍訓練往實際應用提升的方
向。
以上短短數言充分的說明了對槍訓練的原則、方式、內容與要求標準。而其實際的
訓練則可參考《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裏介紹的「六合對槍」─就是六段雙人對練的套·
子。從「六合對槍」的內容來看,這個訓練完全符合了上述雙人訓練指導思想的第一到第
三點。
(二) 《手臂錄》
手臂錄是明末清初的槍法著作。作者吳殳雖然師承武將石敬岩,但是他本人從未當過
軍人。而且由於他對槍法鑽研至深,其槍術的修養已遠遠超過一般作戰的需要。同時他致
力於收集當時民間流傳的槍法系統,如楊家、沙家、馬家、峨嵋等等。加上作者的文學基
礎,這本書不但理論清晰、技巧涵蓋面極廣(包括了很多民間遊場比賽的技巧),而且是
我國大槍技藝發展到了巔峰時期的著作。可以說是累積我國數千年大槍發展的精華而成的
典範之作。不過這本書對於訓練方法的論述比較零散。以下把書內的有關訓練的記載按其
訓練思想整理如下:
1.首重戳槍
在《石敬岩槍法記》一節裏說:『石師之教先練戳。戳不許多,四伐五伐則喘息
汗下。止而少歇,又四伐五伐,以力竭為度。戳不竭力,則手臂油滑,初址不固,臨
敵無以殺人矣。以漸加之,必日五百戳,幾百日而後戳址固焉。』3槍法致用只有戳
槍這一個技巧。由此段記載可見古人對於戳槍的重視。這個訓練是單人為之,不屬於
本文討論的對槍範疇。
在「石家槍法源流述」這一節裏說:『… 根本無功,枝幹皆虛也。當息心泯志,
不學破法、不與人角技,下死功夫于根本者二年,… 』4那麼什麼是根本功夫呢?在
「針度篇」裏說明:『予受敬岩戳革之法,練習二年,手臂粗得柔熟,乃許授槍法。』
5在「槍法微言」裏又說:『若爾,非千日苦功不辦。須兩年練戳革,… 』6同文裏明
確的說明:『予謂槍以封閉為根本。』7從這些一再出現、一再強調的說明裏,我們可
以理解吳殳強調的根本功夫就是槍法的革槍訓練。事實上,一般人對大槍的認知就在
「攔拿扎」這三個技巧。「攔」就是閉、「拿」就是封。練習革槍就必須兩人一起練習。
戳槍者的戳槍能力必須扎實,如此才能讓練習攔拿者真正在高擬真度的情形下磨練革
槍能力。所以說「攔拿扎」的戳革就是槍法的根本。
3.強調連環訓練
在「石敬岩槍法記」這一節裏說:『… 戳革既熟,然後教以連環。連環者,一戳
一革,互為主客,二人欲相殺如仇怨焉。』8由此段說明裏可以看出連環訓練就是前
述的戳革訓練加以主客角色不停的轉換。這個訓練與《紀效新書》裏說的「還槍」是
一樣的。因為只要雙方在革槍後接著「還槍」,就自然形成了連環訓練。
4.行著訓練
在「槍法微言」裏又說:『… 須兩年練戳革,一年學行著… 』9。至於行著訓練的
實際內容在「石敬岩槍法記」有較為詳細的說明:『戳革連環,既熟既精,然後教以
破法、夜叉探海等勢,中平槍、槍中王等訣,百日事盡。』10行著指的是一些特殊的
槍法技巧,以及這些技巧變化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
5.對抗思維的提升
在「石敬岩槍法記」講述訓練過程的最後階段:『蓋戳、革、連環、破法,皆下
學事耳,其上達之徑,惟孫子所謂敵逸能勞之、飽能饑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
不用,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後人發、先人至,致人而不致於
人,乃為槍法之精微也。』11這裏說的就是槍法對抗「形而上」的部分了。這也是民
間槍法與軍事槍法不同之處。在《紀效新書》裏就說:『以上諸法,頗屬繁雜,兵士
愚下豈能一一皆習?… 自有用心者精之。』12也就是說兵槍訓練有其不得已的限制,
無法要求所有士兵的槍技達到「形而上」的程度。
以上《手臂錄》裏記載的全部訓練過程,除了第一步的戳槍訓練是以單人訓練的方法
為之。其後第二到第四步驟的訓練則全是雙人訓練。第五步驟的訓練則屬於槍法哲學部
分,這是加強槍法對抗思維的認識與提升。而並不一定需要任何的特定練習。
比較《紀效新書》記載的大槍軍事訓練和《手臂錄》記載的民間? 軍事大槍訓練,我
們可以發現幾點有趣的現象:
1.《紀效新書》裏的軍事訓練強調速效。在《紀效新書紀效或問》裏就說:『夫義烏兵·
自隸予部下二年,遂有台州辛酉數捷』13這還是戚家軍建軍之後首次投入戰場,所以
有兩年之期。這兩年之內把烏合之眾的老百姓訓練成戰士,所必需學習的一定很多,
自然不可能把兩年的時間全部投入槍法的學習。自戚家軍正式投入戰場之後,每次
戰役結束之後的人員補充,新兵只能接受短期的訓練就必須隨部隊上戰場。可見軍
事訓練有其速效的必要性。而《手臂錄》裏記載的訓練過程:光是戳槍就要數百日,
然後兩年根本訓練,再一年行著訓練。前後一加起來至少需要四年的光景。
2.《紀效新書》訓練兵士用槍必然不講求技藝高超。因為在戰場上是團隊作戰,前有牌
兵遮護,後有短兵救急。槍兵的主要戰技比較著重在戳槍殺敵。至於《手臂錄》裏
講求的是全面性的槍技,要培養一位能夠隻身衝鋒陷陣的將領級的人才。所以大槍
技藝要求極高。
3.雖然這兩種訓練的目的、? 容和效果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它們共同的都以雙
人對槍訓練為其訓練的主要手段。可以說對槍訓練是掌握大槍技藝的不二法門。
三、對槍訓練的理論
既然對槍訓練在槍法訓練裏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那麼我們必須對此訓練的內容進行
理解。而且這種理解不僅限於訓練的實際,所謂訓練教材的部分;而必須從其訓練的實踐
裏萃取其訓練理論。我們從《紀效新書》與《手臂錄》這兩本大槍經典之作裏,萃取其對
槍訓練的理論而分述如下:
1.對槍訓練是雙人擬真訓練
首先這個訓練是必須兩個人一起訓練的。其次,它是擬真性的訓練。擬真的手段
就是雙方按照事先約定的、固定的大槍對抗思維作為訓練的指導而進行訓練。而這個
對抗思維越是接近實際的對抗狀況,那它的訓練效果就愈明顯有效。練習雙方都必須
嚴格遵守對抗思維的指導而進行練習。如果不遵守指導性的對抗思維,而擅自改變,
那麼就是屬於自由對抗。在訓練的過程裏,如果有一方突然不遵守指導的對抗思維,
就有可能造成意外的傷害。對此應予極嚴格的管制。
也因為其擬真的特性,所以在訓練時不能彼此將就。尤其是戳槍的一方,不能因
為對方反應慢而等待對方、或者放慢戳槍速度。必須在擬真的情況下曝露出雙方的問
題,從而取得進步的效果。
2.訓練目的之一在於熟悉大槍技巧的應用
對槍訓練每一個訓練的段落基本上是以一個大槍技巧或者變化原理為其主題,其
實際訓練的手段都是圍繞著每個訓練段落的主題而設定的。而其訓練的目的主要在理
解大槍技巧實際使用時必須注意的細節。這些細節包括:對方的反應、拍位的掌握、
本身生理條件等等。
但是在對槍訓練的過程裏發現練習者不能掌握某些技巧的時候,則必須以單人補
強訓練來解決問題的根由。例如在做騎龍扎的時候,如果練習者的後腳無法迅速的搶
步,那麼必須以單人訓練的手段先來強化其後腿的爆發力。這樣的單人補強訓練就不
屬於此論文討論的範圍了。
3.訓練目的之二在於靈活應用大槍的理論
設計對槍訓練的實際動作時,必須準確的表達每個技巧和其應用的原理。以此激
發練習者的對抗意志與對抗思維能力。例如在做串槍、雙頭槍、拖刀、擺尾這些訓練
的時候,必須理解大槍圈串理論14的指導作用。在「槍法微言」裏說:『行著甚多,
豈能盡練,得其精要者數法,可以稱通微矣。』15。其實大槍技巧的差異不大,只要
理解其中的指導理論,就可以逐漸自由的加以變化應用。所謂「舉一反三」、「見微知
著」就是透過對於理論的理解而把學習的效果加以擴大到其他類似技巧的。
4.訓練目的之三在於培養對抗意志與時機的掌握
在大槍競賽的時候,雙方選手除了不斷揣摩對方意圖而外,同時不斷的以槍法技
巧來貫徹自己的意志。比賽進行的過程裏會有非常多不同的狀況產生。而對槍訓練著
重在對於不同狀況的反應能力。這些反應能力就表現在應激而產生的對抗意志以及生
理反應的速度。對槍訓練就是不斷重複的製造這些狀況條件,以強化選手的反應能力。
四、對槍訓練的指導原則
基於上述的訓練理論,在實際訓練時就會產生相應的指導原則。這些指導原則就是要
確保訓練的雙方能夠遵守前述的理論、同時強化理論的實踐。一般在訓練過程裏經常使用
得著的指導原則如下:
1.「主、客」和「作手、喂手」的責任分明
因為對槍訓練是「一戳一革,互為主客」,而且這個主客的互換是不斷的在進行
的。練習者必須清楚的理解主客的角色,而做出相對的對應。在這裏說的「主」是指
戳槍者,「客」是指革槍者。但是每一個對槍的段落都有其訓練的主題技巧或原理。
練習這個主題技巧或原理的一方就是「作手」;創造和提供使用狀況條件的一方就被
稱為「喂手」。
由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清楚的理解「主、客」與「作手、喂手」是兩個不同的
概念。「主、客」是必須同時發生、但是雙方又是不停的做角色轉換。在對槍訓練的
過程裏,雙方必須明確的理解自己在每一個時段裏確實的「主、客」角色。而「作手、
喂手」的角色卻是相對固定的。
2.強調對抗意志的隨機性
在大槍對槍訓練的理論第一條裏就說到:「擬真的手段就是雙方按照事先約定
的、固定的大槍對抗思維作為訓練的指導。」既然對抗思維已然固定,難道對抗意志
還有所謂的隨機性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對槍訓練又再度的沉淪為套路訓練式
的雙人舞槍了。
對抗思維不過是擬真的可能發生的狀況,訓練的目的就是在當這種狀況發生的瞬
間能夠激發了槍手正確的對抗意志。對抗思維作為訓練段落的指導思想,固然有其不
變的必要性;但是狀況發生的時機卻是雙方可以掌控的。如果作手的一方心裏死死的
抱著固定的對抗意志,一直在等待預期狀況的發生,那麼這個訓練是徹底失敗了。參
加對槍訓練的選手必須有一定的心理素質,能夠放開對抗意志、而專注在對抗的過
程。只有在狀況發生的瞬間才激發特定的對抗意志。這種受激時條件反射的隨機性是
對槍訓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掌握攻防的拍位
在明朝論述武技的書籍裏常見到「拍位」16的說法。在大槍對抗的時候就很講究
拍位。「拍」是節拍,換句話說就是時機;「位」就是位置。每個槍技都有其特定的拍
位。例如拿槍技巧的「拍」是以見肉分槍為原則,必須等到對方的槍即將扎到的瞬間
才予以拿槍;至於其「位」就是拿槍的接觸點在我槍前端三分之一、對方槍近其前手
的位置。而串槍的「位」就在我戳槍正到一半的位置;其「拍」則是對方開始革槍、
但是尚未接觸到的那一瞬間。
槍法技巧的難度還不在動作準確、速度這些方面,其最難點就在對於拍位的掌握
上。對槍訓練必須嚴格要求掌握各個技巧的拍位。
4.觀察對方的反應、尋找正確的使用時機
對槍訓練雖然有其固定的技巧、以及彼此角色互換的規律性。但是在實際訓練的
時候,一定會有一方突然反應不過來、或者反應錯誤的情況。如果對抗意志的隨機性
強,必然能夠掌握對方突發的狀況,而採取相應的措施。絕對不可以忽略對方的突發
狀況,而竟自繼續原來規定的動作。
上述對槍訓練的四個指導原則不僅是訓練員督導之責,練習者雙方都必須隨時的糾正
自己、同時提醒對方。大槍對槍訓練能夠避免單人舞練以及雙人套招的問題,就是依賴對
槍的雙方共同的切實執行這些指導原則。
五、對槍訓練的實踐
在《手臂錄》裏把雙人對練區分為:根本訓練(封、閉革槍訓練)、連環訓練(戳革
連環訓練)與行著訓練(破法、勢法、口訣訓練)。作者根據《手臂錄》的資料,加上多
年培養大槍選手的經驗,重新的設計了一套對槍訓練的方案。這個方案是完全依照前述的
對槍訓練理論與指導原則而設計的。
第一階段:以拿槍、攔槍為訓練重心
1.拿槍訓練
喂手方取中平勢,作手開內門(槍頭在其左下方)等待。喂手先戳槍、作手以拿
槍革開;作手還扎,喂手以拿槍革開。雙方往復數次之後,作手突然以重手拿槍,使
得對方的槍頭摔落於地;作手立刻開前步、以單殺手戳對方。雙方對槍到此為止。
這個訓練的重手拿槍以至以單殺手戳槍就是此段對槍的隨機應用。作手必須從來
回拿槍的過程裏去捉摸重手拿槍的時機。如果重手拿槍得逞,自然為單殺手的成功取
得保證。否則不能輕率的施展單殺手。
2.攔槍訓練
攔槍訓練與拿槍訓練類似。喂手方取中平勢,作手開外門(槍頭在其右下方)等
待。喂手先戳槍、作手以攔槍革開;作手還扎,喂手以攔槍革開。雙方往復數次之後,
作手突然以重手攔槍,使得對方的槍頭跌落碰地;作手立刻往右前方搶上後步、以騎
龍劄戳對方。雙方對槍到此為止。
這個階段的訓練是雙人對槍訓練的基礎。其他的對槍訓練都是由此衍生。所以有必要
特別加強這個階段的練習。為了避免對槍流於形式,所以作者加入了隨機性的單殺手、騎
龍劄的技巧,以此提高對槍雙方的對抗意志。在使用單殺手或騎龍劄之前,必須掌握到對
方的精神、生理反應,然後突然施重手革槍,以此創造了施展單殺手、騎龍劄的條件。
第二階段:以大槍顛提理論17為訓練重心
1.拖刀訓練
2.擺尾訓練
拖刀就是把槍頭從外門(自己的左方)、經下方、轉往內門(自己的右方)。而擺
尾則是反其道而行。在練習時可以把兩個技巧結合起來:如果作手開內門,那麼喂手
就使用拖刀,作手就練習擺尾。如果作手開外門,那麼喂手就使用擺尾,作手就練習
拖刀。
實際操作的方法,以作手開內門為例說明。喂手先戳槍,作手以拿槍革開、立即
還扎。喂手把槍頭從左側拉到右側(此為拖刀),而以攔槍革之、立即還扎。作手把
槍頭從自己右側拉到左側(此為擺尾),而以拿槍革之、立即還扎。如此循環往復。
當作手覺得可以施展單殺手時,突然以重手拿槍,接著做單殺手結束此訓練片斷。
第三階段:以大槍圈閃賺理論18為訓練重心
1.串槍
串槍是大槍技巧變化的本源,屬於非常重要的技巧。在訓練時,作手開內門引導
喂手戳槍。雙方即按照前述的拿槍。但是作手的一方在還槍的時候決定使用串槍,在
其戳槍至一半的位置時,喂手開始做拿槍的動作;作手突然停止戳槍動作,將槍頭微
微放低並轉到對方的外門,使喂手的拿槍放空;作手立刻在外門繼續戳槍。串槍技巧
施展成功即結束此訓練片斷。
如果作手打開外門引導對方戳槍,雙方及按照攔槍的訓練進行對抗。作手同樣可
以決定施展由外門轉內門的串槍技巧。
2.雙頭槍
雙頭槍的雙人對抗訓練與外門串槍的訓練方式一樣,只是把串槍的技巧換成雙頭
槍即可。在《手臂錄遊場扎法》裏說:『雙頭槍:串,力在前手,此在後手。有右無·
左,亦名圈手。又名蜈蚣鑽板。』19如果理解雙頭槍的技巧,自然能理解為什麼串槍
力在前手、雙頭槍在後手;而且雙頭槍只能用在外門(有右)、而不能用在內門(無
左)了。
第四階段:以身、步法的應用為訓練重心
1.回龍扎
雙方可以使用拿槍訓練、或是攔槍訓練開始對槍。當作手感覺對方戳槍較長而且
較高、急切的想要扎中自己時,突然把槍放低而且不使用革槍技巧,只是身體往回抽、
形成敗勢的姿勢。以身法躲開對方的戳槍。當對方抽槍回身時,立刻與對方抽槍同步、
回身戳槍。
如果用往下蹲低的方式來躲避對方的戳槍,那就形成了地蛇槍了。如果利用步法
往左、右開步來躲避對方的戳槍,那就是鴛鴦扎了。在槍法技巧裏很多是利用身法、
步法來閃躲,然後再戳槍。這些技巧都是屬於這一個階段的訓練科目。
第五階段:以技巧的相生相剋為訓練重心
1.砑扎
假設雙方做拿槍扎的對抗時,喂手突然使用中平勢扎心窩部位。由於拿槍很難革
中平槍,所以槍法裏有「中平槍,槍中王」的口訣。對付中平槍的最快捷的方法就是
立刻往下蹲低、使用砑槍革開,然後還扎對手。
2.投壺扎
假設雙方做拿槍扎的對抗時,喂手突然蹲低以地蛇槍扎腿部。如果作手以正常提
槍技巧來革槍,必然會陷於被動的位置。所以不如將前腳立刻收回與後腳並立,同時
以投壺扎從上往下扎對方的前手。至此即可結束投壺扎的訓練片斷。
從上述的砑扎和投壺扎的訓練裏,我們可以理解大槍技藝裏面很多技巧之間都存在著相生
相剋的關係。例如以推山塞海勢來對付雙頭槍、以螣蛇扎對付對方硬力抵抗等等。這方面
的練習必須依賴指導教練對於大槍技巧的理解程度,同時喂手也必須遵守對抗思維的指導
以創造一定的狀況條件。作手就在受到條件刺激的情況下適時的激發正確的對抗意志,最
終產生正確的反應動作。這一個階段的練習強調對於槍技的廣泛認識,以期取得所謂的「見
多識廣」的效果。
六、結論
這個對槍訓練方案是以我國明朝時期軍事和民間的大槍訓練為基礎,重新的建立了
訓練理論和指導原則,然後提出了五個各有其獨特重心的訓練階段。雖然無法涵蓋全部的
大槍技巧,但是針對這五個訓練階段都提出了實際訓練的範例,有志於此訓練的人可以參
考這些範例而逐漸的發展其自我的訓練方法。
由上述的對槍訓練裏,我們可以理解大槍對抗具有非常豐富的變化性。大槍競賽絕
對是一種鬥力的運動,但是它也是一項以智取勝的鬥智競賽。力與智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這正是槍法對抗引人入勝之處。
參考書籍
[1]吳殳.手臂錄[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ISDN 7-303-00533-1/G·293.
[2]吳殳.手臂錄[M].大陸:借月山房匯鈔.多倫多大學東亞圖書館藏善本.
[3]吳殳.手臂錄[M].臺灣:華聯出版社.1970.澤古齋重鈔本.
[4]戚繼光.紀效新書[M].北京:中華書局.ISDN7-101-01230-2/B·230.
[5]唐順之.武編[M].瀋陽:解放軍出版社.中國兵書集成第13 冊.
[6]曾公亮.武經總要[M].瀋陽:解放軍出版社.中國兵書集成第3-5 冊.
[7]何良臣.陣記[M].瀋陽:解放軍出版社.中國兵書集成第25 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